查看原文
其他

16位大师带你回到生活原点

《人物》 华文出版社 2021-01-30



华文新书早知道

《回到生活原点》

《人物》杂志 著

49.8元  16开

ISBN:9787507548549

华文出版社  2018年3月版



悲悯和安稳


悲悯和安稳,才是抵达内心富足的路。


本书收录了叶嘉莹、张艺谋、仓本聪、学诚法师、曾梵志……在内的16位大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写给在这个忙碌的时代里迷茫的人。


全新修订,萃选成书,完美精装,适合珍藏。



生活本身就能鼓舞生活


本书是《人物》杂志萃取出来的精华。


学诚法师、张艺谋、叶嘉莹、林怀民、杨振宁、周有光、曾梵志……


他们身上闪着时代的微光,是无可辩驳的大师,关于生活,他们是参与者,更是聆听者,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

他们呈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努力生发,自然生长,犹如一株植物。

他们细密而扎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善意、生活的美意,以及阅历与学识凝汇而成的包容心境。


生活本身就是方法,也是目的,更是理想,生活本身就能鼓舞生活。

那个让你开始的理由,正是你要抵达的终点。



《人物》杂志——做中文世界最好的人物报道


《人物》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高级别的人物大刊。报道对象锁定对当下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甄别、描摹这个时代具有进步价值的、值得尊敬的人士,追求"做中文世界最好的人物报道”。


《人物》杂志是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导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期刊。1980年创刊,是国内创办较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25年来《人物》杂志长期坚持“秉笔直书,存真求实”的办刊宗旨,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展现领袖巨子大师人生智慧与影响力的舞台,品味主流社会人士成功之道的案头应备读品。——搜狐新闻



读者说


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在时代的光华里留下一点印记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曾是一部部励志书,如今他们又成了修养身性的榜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正是这种精神。——读者篱落


从简单中看到幸福,从安静中感知力量。这将是你我浇灭躁动欲望的镇定剂,为我们的迷航指明方向。——读者一念


他们的故事伴随我们度过漫长而苍白的岁月,这也是一种幸运。——读者静静



目录


序言:打开这本书,你会落入故事的长河

辑一 初心:敬天畏人,从心出发

学诚法师:现代寺院的幕后推手

陈佩斯:喜剧之光

刘慈欣:投向广阔宇宙的最后目光

张艺谋:一只比较像变色龙的老虎

辑二 从容:忙碌时代里的气定神闲

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舞蹈家林怀民:想办法挺过去

艺术的标准:87版《红楼梦》幕后的大师们

仓本聪:回到生活原点

辑三 执着:我们都是昼夜不停的赶路人

杨振宁:盛名之下

蔡国强:当国家庆典成为艺术

林毅夫:在其位谋其职

周有光:最美好的东西,最美好的事情

辑四 目光:生活中没有小人物

曾梵志:凡人·梵志

郎平:阅读者

崔健:一无所有三十年

刘震云:双重生活 


精彩

试读

学诚法师 现代寺院的幕后推手

这位新晋的、史上最年轻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以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底色顺应互联网时代大潮,向世间人宣告佛教徒不避世、不落伍、敏感于时代和现代人的苦乐。


拍摄现场


学诚法师气定神闲地侧身站立,望着山下,一米开外是镜头对着他的摄影师和一群捧着苹果电脑、打着灯光、拿着手机的助理们。这个画面有一些“违和感”,却又十分契合他的形象——一个有能力拥抱新事物的佛教徒在现代社会。到了夜晚时分,再往山下看,是万家灯火。山上与山下,世间人与出家人,看上去似乎泾渭分明。但对学诚法师来说,从来并非如此,他一直记得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和尚与互联网+


一个僧人、一个学者和一个互联网公司高管坐在一起可以谈论些什么?答案是:“佛教与互联网。”2015年10月25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佛教与互联网”是其中一场分论坛的主题,增加这场分论坛是学诚法师特别提出的要求。


学诚法师是北京龙泉寺方丈,2015年4月当选新一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中佛协”)正是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方。对这位中佛协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来说,佛教无法在互联网时代置身事外。


龙泉寺信息中心的贤信法师是这场分论坛的筹备者,也是现场发言的嘉宾之一。他的发言主题是他与师父学诚法师交流之后确定的:在这个人人谈论“互联网+”的时代,佛教可以做什么?他举了几个例子。这些年在龙泉寺接待参访者时,他有一个感受,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也越来越像机器——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量化计算主导一切的时代里正变得日益单一。佛教有对症的药方:因为佛教注重内心的觉悟,所以可以帮助人们对世界重新形成一种“全息的认识”。


另一个例子: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选择性地展示自我的人们对经过重塑的自我产生了过度依赖,由此形成了自我的枷锁。佛教也有药方:因为佛教讲究在利他中消融自我,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于是就被释放出来了。


……

本文节选自《回到生活原点》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回到生活原点》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Az860rAYfhY¥ 【立即购买】


往期经典回顾

 17位商界大佬,引领改变,给你勇气

 忙碌的时代里,你在做自己吗?

 可以平铺展开的书法学习教程——《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

 张治中回忆:毛先生之到重庆,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

 金牌词人化方讲述名人大咖的爱恨情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